在近期的文化舆论中,易中天的作品被下架成为热议的话题。作为曾经的文化学者,易中天无疑是我国知识界的一颗明星,但如今这个星辰却似乎已经失去了光芒。究其原因,他的著作不仅被指责内容低俗,更引发了人们对他逐利本性和文化责任的深思。难以否认的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易中天的初心早已被资本的洪流吞噬,这次“翻车”似乎是他自我选择的结果。 10103105364318818.png ![]() 回顾易中天的崛起,17年前,他在央视《百家讲坛》上大讲《三国》,凭借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见解,一时间成为文化界的新宠。彼时的易中天,仿佛是对文化有着深刻理解和热爱的人。随着名声的日益增长,唯利是图的资本逐利诱惑,让他在这条文化之路上渐行渐远。容易想起与他相似的于丹,二人一度都是文化的代言人,受到公众的热爱,但如今的他们,似乎都已经变质。 从“犬儒文化”到今天被下架的作品,易中天的转变令人唏嘘。他的言论与立场不断摇摆不定,尤其是在面对受众的态度上,显得越来越傲慢。当年,他为了迎合市场,不惜贬低经典文化,声称“孩子读书要读《安徒生童话》,而不要读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”,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言论让他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纵然《三字经》《弟子规》中确实包含了某些糟粕,但易中天的态度也显得过于极端。 再谈及他在《易中天中华史》中,提出中华文明只有3700年而非5000年的观点,更是令他的学术声誉岌岌可危。此言论被质疑是学术不严谨和哗众取宠。毕竟,文化是一座需要细致打磨的瑰宝,而非一时的市场噱头。持续的争议,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质疑他背后的学术动机。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,易中天似乎愈发迷失了自我。 而当资本的诱惑与文化的良知相碰撞时,易中天的言辞更是让人堪忧。曾几何时,他在采访中直言西方的普世价值是“文化侵略”,而如今这一言论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显得那么荒谬。在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,他无视了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性,忽略了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借鉴。这样的立场让人无不感叹,曾经那个文化学者已经不复存在。 在众多文化人中,难以找到像易中天这样明显的“转型”。在大浪淘沙后,有的人仍能坚守初心,而有的人则在利诱面前选择妥协。易中天的例子正是一个反面教材,他的“翻车”不仅是个人的滑落,更是对整个文化自信与责任感的拷问。 现实也给了易中天沉重的一击。在今天,文化内容的责任无疑更加重要,而随着作品被下架的现实,提示着公众与创作者们,文化责任与道德底线始终不能被忽视。只是当一个人失去良知与追求,结果无疑是个人的沉沦。 在籍贯厚重的文化传承与市场经济的诱惑之间,易中天选择了后者,最终也遭受了应有的惩罚。今日的他,不再是那个被誉为文化代言人的存在,而是一个被资本侵蚀、被公众质疑的文化符号。这样的“翻车”实在不冤,它是对失去初心的无情反噬。 10103105364318819.png ![]() 当资本逐鹿文化时,是否能守住那份纯净的文化情怀?这是每一个文化人都应反思的命题。易中天的故事,或许只是一个引子,但它提醒世人:在名与利的无尽追逐中,千万别忘了作为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。 欢迎坛友积极讨论交流 社区因你而精彩! |
你可能喜欢
-
2025-05-07
-
2025-05-01
-
2025-04-26
-
2025-04-19
-
2025-04-16
全部评论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