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军工专家的角色失落 10103105091012982.png ![]() 在电影中,朱亚文饰演的吴本正是一位归国的军工专家,实力强劲,备受重视。影片中,他被安排亲自前往朝鲜战场搜集武器数据与观测武器使用效果。这样的角色设计虽然反映出军工专家的重要性质,但也显得十分不合常理。 吴本正的地位和重要性决定了他不应该置身于战斗一线。毕竟,在任何国家,顶级的军工专家应负责设计、研发与指挥,而不是亲自去前线体验战斗。正如评论所说,这简直是不合理——让工程师亲自去车间抡大锤的局面。剧中设定为他护卫的仅仅是三名战士,这在保护层面显然是不够的。想象一下,在战时,拥有国宝级人才的高规格保护是理所应当的,即便是战斗人员紧张,也无法忽视这类顶尖专家的重要性。吴本正的定位与安排,逐步演变成了可笑的剧情设定。 多次冲入战斗的吴本正,其实是对观众的最大误导。无论是被美军狙击手追杀、抑或是误闯战场,诸多不合理的情节仿佛装满了创作团队的武器库,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。显然,战斗前线的环境并不适合这样一位顶尖专家,且不论他的技能与智慧在丰富战斗经验中的重要性。这些不合理的角色设定,最终使得吴本正更像是一位漫无目的的角色,失去应有的专业形象。 二、翻译角色的尴尬 再看李晓(由张子枫饰演)这个角色,她作为一名顶级翻译,参与了不少重要场合的翻译工作。将她派往前线的审俘工作以及频繁寻找亲人的举动,又令人感到迷惑。 在战争时期,翻译员的重要性不可小觑,但毫无疑问,他们的角色定位更多是需要在有序的状态中发挥作用。在影片中,李晓不是在与敌人对抗中充当关键角色,而是像个小精灵般游走于战斗的各个角落。这样的表现完全抹去了翻译的职责与价值所在。顶尖翻译更适合待在后方,为士兵们提供支持,而不是在战斗激烈的前线追逐自己的家庭情感。 李晓在第一线的频繁巡游,实际上反映了剧情设计上的一大失误。电影渴望塑造出一种无畏的精神,但却显得牺牲了角色的逻辑性。角色的行为不仅如同走马观花般,没有组织性和纪律性,还对战斗的严肃性表现出极大的轻视。 三、如鲠在喉的观感 把吴本正与李晓安排在战斗前线,尝试表达的或许是对专家精神的赞美,对无畏无惧的 ??????精神的推崇;这种处理方式却展现出极其明显的不合理性。无论是顶尖军工专家的安全保护还是顶级翻译的工作安排,笔者不禁要问:这些顶尖人才的价值显然在战斗瞬间中被稀释了,甚至成了角色设定中的圈套。 我们愈来愈理性的观众,不再容忍这种随意的编排。至今重新审视角色设定,尤其在表现出色的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中,这种不协调的角色安排使观众心有不甘,实在是如鲠在喉。 10103105091012983.png ![]() 影片的本意是赞美志愿军的英勇与无畏,展现在极端环境中的奉献精神。若要真正传达出这份精神,应更为审慎地设计角色的言行逻辑、专业角色的定位与应有的职责。唯有如此,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才能成为一部真正值得回味与深思的战争电影,而非因个别角色的脱轨,影响整体观感。希望未来的电影制作中,能多注重角色的合理性,减少那种难以释怀的如鲠在喉之感。 欢迎坛友积极讨论交流 社区因你而精彩! |
你可能喜欢
-
2025-07-15
-
盘点身材丰满的八位女星,高挑匀称,性感妩媚,你能猜出她们是谁吗?
2025-06-14
-
2025-05-26
-
2025-05-23
-
2025-05-07
全部评论6